English

知识经济与高校新使命

1998-07-29 来源:光明日报 周绍森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并号召“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这一高屋建瓴的战略远见在全国,尤其是科技、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总书记强调的“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是对高等学校寄予殷切期望,提出了新的使命。在这世纪之交,已经来临的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的重担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引发了高校工作者对高等教育的深刻思考和重新认识。

思考之一:对教育的本质必须重新认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生产力属性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的不同主要在于对知识,特别是对知识的创新与利用的直接依赖。事实上,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是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引发了产业革命,也就是说,是人类知识的创新和利用,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只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力出现,知识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贡献之和,成为最主要生产要素时,这种经济形态才是“知识经济”。这就揭示出知识和土地等资源一样,是一种资本,一种生产要素,而担负知识传递、生产、积累、创新、应用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不仅是一种生产性的产业,而且具有生产力的属性。

在任何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同时,教育又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基础生产力。劳动力培养靠教育,科学技术发展也靠教育。人在受教育期间,是一种可能的劳动力,通过教育,才能使他们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从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是通过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为发展生产力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今天,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型的劳动者已起着推动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作用,我们如果对教育的本质没有深刻的认识,不去认识到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生产力的属性,教育是一种产业,对教育的投资是一种生产性的投资,那么,怎么去迎接知识经济的来临,怎么加快实现知识经济的步伐?

思考之二:对高等教育的功能必须重新认识:实现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

从世界近、现代史看,每一次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都引发了高等教育的一次大改革和高等教育功能的一次大飞跃。在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科学和技术的革命及其带来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高等教育的第一次大改革,大学教育与科学结合起来了,在19世纪,第二次科学、技术的革命及第二次产业革命,又引发了第二次高等教育改革,促成大学具有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本世纪下半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在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群,推动着高等教育第三次大的改革。作为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人才智能开发和高技术知识型产业的发展,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现在,我们都知道,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5000家规模不大的软件、芯片企业,它们的贡献已不亚于500家大公司,但我们还要看到,这5000家企业都离不开高等学校。美国的三大科学园区都与高校互相交错,连为一体。正是高等学校作用的充分发挥,促使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迅速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功能。高等学校不仅要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和承担科技前沿重大课题的任务,还应是知识创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直接参与并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不仅要把教学、科研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经济功能,而不再只是为社会服务,要使现代高等教育实现教育、科研、经济(包括社会发展)三大功能的一体化。

思考之三: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重新认识:要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知识经济两大重要支柱之一是人才智能开发。要发展知识经济,就必须从创造知识经济的基础抓起,这就是人力素质的提高。现代经济理论证明人力素质和企业的知识水平已经成为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主要动力。未来的社会,劳动结构的转变将使智力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主流,创造性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力竞争和企业间竞争的关键。所以说,高等学校面临着培养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一方面,从育人的体系上说,要把学生的学习空间由建立在狭窄的学科、专业基础上的系扩大到建立在学科群体基础上的学院,并努力实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强调宽厚基础和综合性的教育,强调对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新兴的、前沿的、交叉的学科以及作为各学科的基础和方法的思维科学予以极其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从育人的机制上来说,一定要建立鼓励支持个人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现代高科技产业很重要的是个人的创造性,要创造一种能培养诺贝尔奖金得主、一种能培养中国的比尔·盖茨的环境。但是,我们在倡导培育个人创造性的同时,决不能忽视集体协作精神及其作用,要提倡“团队精神”,只有把培育个人创造性与集体协作精神高度统一,把个人的艰苦奋斗与献身国家、献身事业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思考之四:高校科研的主攻方向必须重新认识: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孕育高技术知识型产业

当信息化社会已经来到地球村上,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时候,还没有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中国在大力发展高技术知识型产业的同时,还要着力用先进的知识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重担面前,高等院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使命。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是知识创新的源泉,科研力量雄厚的高校应强化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特别是在两者的结合点上下功夫,努力获取领先的优势。但是,当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80%,转化周期不断缩短,而我国还只有30%的时候,为了更多的先进知识技术用于传统工业的改造上,高校应把主要力量投到科技成果转化上去,使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基于信息化主要是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环保技术等都能形成高技术知识型产业,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和信息等优势,成为这些高技术知识型产业的孕育基地;要努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只有这样,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国的高校才能在正在创建中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立一席重要之地,在正在萌发的知识经济中担负起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

(作者系南昌大学党委书记、江西省教委副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